國廣播公司《科學焦點雜志》網站8月21日刊登題為《恒星的生命周期:我們的太陽系將如何終結?》的文章,作者是伊恩·托德。全文摘編如下:
太陽在大約46億年前形成,并將再持續存在大約45億至55億年。雖然我們無法預測未來數十億年里會發生什么,但對恒星如何演化的了解使天文學家能夠大體上推斷太陽的生命大概如何發展。更大質量的恒星可能在一場被稱為超新星的爆炸中結束生命,但這不大可能是等待我們太陽的情形。
1.氫燃燒階段
太陽每秒鐘將6億噸氫轉化為400萬噸能量:其余轉化為氦“灰”。在太陽的整個生命周期中,它的能量輸出一直在增加。據信,在形成以來的46億年里,它的亮度增加了30%。在接下來的十億年里,隨著更多的氫轉化為氦,太陽的亮度將提高約10%左右,從而導致熱能增加。如果我們考慮人為氣候變化已經對我們地球的天氣模式產生的影響,你可以想象一下這種來自太陽本身的影響將有多強。
不斷增加的熱量將導致極地冰蓋開始融化,海洋開始變暖,從而把水蒸氣送入我們的大氣層。水蒸氣會吸收更多熱量,產生“潮濕的溫室”效應,使全球氣溫進一步升高。在大約35億年后,太陽的亮度將比現在高40%,導致我們的海洋沸騰,冰蓋完全融化,我們的大氣層被剝離。地球將變得像金星一樣:焦枯、干旱和無生命。
2.亞巨星階段
盡管這種情況很可怕,但它只是太陽滅亡的開始。在大約50億年后,太陽將達到其生命周期主序階段的盡頭,并將耗盡其核心的所有氫。
由于沒有核聚變過程來抵消重力的作用,核心將開始收縮,隨著時間的推移密度也會越來越大。在這一過程中,太陽的溫度會升高,并最終點燃核外剩余的氫。
這個新的燃料源將產生巨大的能量,把外層向外推,使太陽的直徑擴大到目前的兩到三倍,使它變成一顆亞巨星。
3.紅巨星階段
隨著太陽的表層進一步向外推,太陽將發展成一個巨大的發光體,稱為紅巨星。
這些老化的恒星的大小可以達到太陽的100至1000倍,而不斷擴大的表面積將導致外層的溫度下降到大約3000攝氏度(太陽表面目前為5500攝氏度)。較低的溫度意味著這些恒星在色譜中較紅的部分發光,因此得名“紅巨星”。
當太陽經歷這個過程時,它會延伸到內行星水星和金星的軌道之外,完全吞沒它們,甚至可能到達地球的軌道。不過,我們的地球可能不會被完全毀滅,因為在這一膨脹過程中,太陽將不斷失去質量:一些估計表明,在它最大的時候,可能只剩下65%至70%。
引力將因此減弱,太陽系中剩余行星的軌道將開始向外漂移。也許地球會僥幸逃脫。與此同時,太陽核心會變得越來越小,越來越熱,在形成120億年后,將發生一場新的核反應。
4.新的紅巨星
太陽的核心將繼續收縮,直到溫度達到約1億攝氏度——溫度高到足以點燃氫消耗過程中產生的氦氣,并將其轉化為碳和氧。由于致密的核心無法膨脹以增加能量輸出,氦將劇烈燃燒,產生稱為“氦閃”的短暫爆炸。這將降低核心的密度并帶來暫時的穩定,因為氦現在將能夠以更可控的速度燃燒。
然而,新的燃料源過不了多久就會耗盡;只需約1億年。隨著氦繼續燃燒,它將產生巨大的能量,就像氫的燃燒一樣,這將導致太陽再次膨脹,進入第二個紅巨星階段。
5.行星狀星云
盡管發生膨脹收縮、質量損失和燃料消耗,但太陽的生命周期還沒有結束。這顆紅巨星將繼續把氦轉化為碳和氧,但核心永遠無法達到點燃碳所需的6億攝氏度,因此它將再次收縮。
隨著氦耗盡,太陽外層將進一步向外推,消失在太空中,因此在太陽形成約125億年后,它的質量剩下一半。膨脹的外層將被熾熱的內核照亮,產生一個發光的宇宙云,被稱為“行星狀星云”。
這些現象是天文學家所熟知的,并且是與太陽質量相當的老化恒星的典型特征,但與行星無關。它們被稱為“行星狀星云”只是因為它們圓形、膨脹的形狀。
6.白矮星階段
隨著太陽外層最終消散,只剩下一個被稱為白矮星的熾熱致密內核。白矮星是宇宙中密度最大的天體,但通常只比地球略大一點。但它們的溫度可達到10萬攝氏度以上。
在太陽的老化過程中,核心中產生的大部分熱量將被困在這個恒星殘骸中,它需要數百億甚至數千億年才能冷卻下來。
7.黑矮星階段
白矮星的殘余最終會耗盡剩余的所有熱能和光能,并(或許在數千億年后)逐漸進入最后階段:一顆沒有生命的黑矮星。目前,黑矮星僅僅是假設,因為宇宙的年齡是138億年,還沒有老到產生任何黑矮星,但人們認為這將是我們太陽的最后命運。
仿佛要讓這個故事變得更加悲慘,我們曾經威猛的恒星的低質量將使它失去大部分引力,導致行星漂移得更遠,只剩下冰凍、燒焦的巖石。
但是,當我們太陽系的殘余物消失在太空中,來自我們死去的太陽的粒子可能合并,重新開始恒星形成的過程。這可能導致形成具有巖石體、大氣和液態水的行星,為新生命做好準備。
來源:參考消息網
等離子電視的發展歷史,可以追溯到十年前,然而如今的電視屏幕,已經是液晶電視的天下了,那么液晶電視真的比等離子電視好嗎?讓我們看看以為用了十年等離子電視用戶是怎么說的。
在十年前,那時候等離子電視不像現在這樣便宜!花了大約10000大元買了松下42寸次頂級的等離子電視,720P的,沒有1080,沒有3D,沒有超薄設計等等。
現在4K的高清液晶電視流行之快速讓人詫異,于是想著換一臺4K電視,但是在對比之下,這臺看似普通的等離子電視卻讓我有了重新的認識。故事是這樣的:
大約2周前,幾個同事上班時候說了換電視的想法,讓我也蠢蠢欲動,看了10年的老古董的等離子也應該到了退休的年齡了。先是在網上看機型,再到蘇寧國美看實機,基本上索尼和LG中高端的機型都試了個遍,包括X9000系列的,包括UF8580系列的,甚至是EC9300系列的OLED,感悟如下,以供參考:
LG 55EC9300曲面OLED上市后的售價與高端4K液晶電視基本相當,和同價位的4K液晶電視相比,兩者各有自己的優點。盡管LG 55EC9300只支持1080p全高清分辨率,但是其在色彩顯示效果以及動態畫面清晰度、可視角度等方面都要全面優于這些液晶電視。另外由于目前4K超高清片源非常稀少,也幾乎沒有4K電視節目,因此4K分辨率電視目前并不能發揮其全部能量,在沒有內容支持的情況下與1080p全高清電視相比也體現不出自己的優勢,這樣從目前來看,LG 55EC9300要比同價位的4K液晶電視更加值得購買。
LG 55EC9300體驗評測:畫質及性能
通常來說,OLED電視的畫質是令人驚艷的,尤其是在黑色水平、對比度、暗部細節和亮度等方面,都要比LCD/LED電視更出色。LG 55EC9300也不例外,雖然其分辨率僅有1080P而不是4K,但在適當的觀賞距離下,并沒有太多差別,另外在4K片源尚未普及的情況下,不必過于糾結分辨率。
總得來說,LG 55EC9300還是一款值得考慮的OLED曲面電視,其最大優勢便是在獲得驚人黑色水平、對比度的同時,不必花費極為昂貴的代價。
索尼X9000B電視集索尼眾多頂級畫質處理技術于一身,包含4K迅銳圖像處理引擎PRO、特麗魅彩、Motionflow XR 800,此外還有今年高端電視搭載的全新精銳光控技術,可以帶來2倍于普通液晶電視的對比度表現。
根據索尼X9000B的官方介紹資料來看,4K迅銳圖像處理引擎PRO由迅銳圖像引擎PRO以及XCA8-4K芯片構成。迅銳圖像引擎PRO是索尼W系列高端液晶電視的獨享技術,它通過內部智能降噪、精準色彩管理、單色調區域檢測等技術處理視頻畫面,最終呈現低雜訊、高清晰且色階層次豐富的影像。
4K迅銳圖像處理引擎中的XCA8-4K負責將2K內容提升至近似4K的清晰度表現。對于原生4K輸入內容源,這顆芯片會參考內部數據庫精準調色并輸出更加真實生動的視頻影像。
X9000B與同尺寸其他品牌4K電視對比
作為身價接近2W的電視,索尼X9000B到底好在哪呢,在清晰度對比環節我拉來了一臺售價在9000元左右的同尺寸4K電視,一張圖足以說明兩款電視的成像差異。暫時拋開顏色準確度不言,針對1080P視頻的4K清晰度補償,索尼X9000B明顯比另外那臺電視要清晰得多,人物發絲、頭飾的細節更加自然和平滑,沒有因過度銳化帶來的不適,也沒有表現出分辨率不足所表現出的模糊或鋸齒形邊緣。
那么到底,等離子和液晶技術哪個更好呢?
有這樣一句話:“外行買液晶,內行買等離子。”其原因在于等離子電視除了在動態清晰度方面表現優異,在視覺舒適度、色彩還原度、對比度、可視角度等方面的性能也較好。
從看高清電影來說,液晶電視的技術特性決定了它在看電影及電視時候讓人感覺畫面很薄,對比度太高,沒有等離子電視的那種層次和厚度。這樣更好理解:用液晶看高清電影,每一幀的畫面都非常細致精致,但連貫起來,動起來就像在看連續播放的PPT一樣或者說所有電影都有一種看彩色剪影和動畫的感覺,讓人感覺很假很飄,沒有層次,沒有臨場感(應該就是大家常說的數碼味吧)。而這樣的畫面配合上效果出眾的音響,真的是非常變扭。
再從看新聞電視劇來說,由于信號質量的限制,遠遠達不到4K UHD的標準,但硬件又是4K級別的,所以反而覺得畫面粗糙顆粒感強。回家反觀10年的等離子,沒有特別高的亮度,對比度和分辨率,但反而看電影和看電視特別合適。細想之中的原因,可能是因為液晶的特點決定了它的高分辨率,高對比度和高亮度。但這三個特性恰恰是為靜態圖像服務的 (比如作為電腦的顯示器,比如作為產品圖像的展示器),而作為動態的電影和電視,沒有必要那么大的對比度和亮度(看時間長了反而刺眼),分辨率確實是越高越好,但現在高質量分辨率的源又有多少呢?10年前當我想買平板電視的時候,液晶就是這個特性,10年后還是這樣,原理不變特性是不會改變的 (OLED有所改觀,但離等離子的效果還是差了點)。液晶作為平板電視我個人覺得從技術上是不合理的,但市場并不僅僅決定于技術和效果,只能說遺憾。
液晶之所以看上去沒層次、單薄,恰恰是因為對比度低,比等離子低得多。液晶靜態的表現肯定比等離子或者CRT強得多,這也是為什么賣廠里面大多數展示的液晶用的片子時靜態的圖片或者是“半靜態”的風光片。而消費者恰恰忽視的是:買電視回去不是欣賞照片的,而是要看動態的電視和電影的!液晶的劣勢恰恰是在動態。那些所謂的動態補償等等看似高端的技術根本沒用,畢竟液晶的特性是不會隨著某項技術而改變的。
所以總體來說,就畫面感而言,相信這么分析下來都能很清楚的知道,動態畫面是等離子技術等出色,所以想要等離子換液晶的朋友,三思后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