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想云
本文的題目是對一個音響行業的現象進行觀點上的探討,文章實際上是對PC HiFi這個概念進行理清,而且簡要地回顧了發展的歷史。進而談到當今發展的前沿。目前正值數碼播放大發展的時候,本文正當其時。
近十幾年來,數字音樂播放機,是音頻產業鏈中較為日新月異的領域。由傳統的CD/SACD光碟機到PC-HiFi、數字文件播放機、局域網文件播放機、外網在線流媒體播放機等,多路演進。在PC-HiFi早期,我們常常發現它有聲音冷、硬、數碼味重等問題。但奇怪的是,到USB口DAC普及并成熟了的今天,PC-HiFi依然受到大多數發燒友,乃至部分業界人士的歧視。他們認為:放臺電腦在那里(不管Windows,還是Mac),音質再好也是“有限公司”,終究是難敵簡單、專一、成熟的光碟機;又或者必須把電腦主板、復雜的操作系統扔到九霄云外,采用純粹的Hi-Fi式電子電路設計,才能到達HiFi音質的彼岸等。一句話總結就是:PC必定不Hi-Fi。不過,筆者十多年來玩PC-HiFi得到的結論是:非也!PC不但可以Hi-Fi,PC-HiFi選對、優化好的話,還能比傳統技術路線更Hi-Fi!
PCHIFI的概念與歷史
PC-HiFi是指:以電腦做播放機整機或者做數字轉盤的,Hi-Fi音源的搭建方式。這里的PC指個人電腦,主要包含Win系統的IBM-PC和macOS系統的蘋果電腦。按本文的概念,PC-HiFi分兩條子技術路線:CAS(Computer As Source電腦做訊源整機)、CAT(Computer As Turntable電腦做數字轉盤)。下面僅討論PC-HiFi中我多年來一直實踐的CAT路線。
較有影響力的PC-HiFi,大概始于2007年前后,那時Apogee 的Mini-DAC、BENCHMARK 的DAC1、LAVRY的DA10(俗稱“解碼器三小強”)等音質較好的USB口DAC,先后上市和普及。那時電腦主板集成的AC97聲卡或其它內置的音樂聲卡,對于發燒友而言多只是多媒體音箱級的;而音質稍好的火線聲卡則在民用發燒市場極度小眾。那掐指一算,PC-HiFi僅約11年歷史。而1982年正式商用的CD格式,已有約33年的歷史。所以燒友們說PC-HiFi太嫩了,這是事實。但技術路線的歷史長短和成熟度高低,并不是一回事,尤其當兩大技術路線的加速度截然不同的時候。
燒友與業界的白眼
在2018年6月卡威爾酒店的廣州音像展上,筆者給朋友搭了一套頂級PC-HiFi系統,由電腦和13萬元級的瑞士Merging兩分體網口解碼NADAC組成。很多燒友進門幾步還沒落座,看到機架邊上有臺電腦,就說“這肯定是冷硬的數碼聲,我們走吧…”、“居然還用電腦做音源,好極都有限”。我在旁邊聽多了這種聲音之后,心理陰影面積好大。出于“尊重市場”的邏輯,我把電腦藏到機架旁邊的窗簾后面。從此,同樣的音樂和音質,大家就都可以安享美樂了,前面那種話語也再沒聽到,換成了更多的駐留和好評。在眾多觀展的聽眾里,有位84歲的正宗老燒友,連著3天都來,還盛贊這套系統的信息量和立體感是全場最好的。
我遇到業界人士對PC-HiFi的歧視,則發生在2017年10月的西安,我同樣拿這套以13萬元網口DAC為主角的PC-HiFi系統,做耳機之王森海塞爾大奧2(HE1)的音源,好幾位業界的朋友看到了說“能否下次不用電腦呢”、“居然能用電腦做大奧2的數字源”、“好歹別用Windows,用MAC啊”…我一開始還和他們解釋:這套網口DAC,其實我在家仔細試過它的4個版本,包括不用電腦的ROON播放版,也對比過純DAC版連MAC電腦,都明確不如用原廠最推薦的Win電腦方案。因為這套NADAC,是由他們家PARYMIX錄音室工作站的DAAD轉民用改進而來的,這錄音工作站本身就是專門基于Win電腦開發的,也只有Win電腦有它專用的、專業轉民用的Emotion母帶級音樂播放軟件……
但是說到我口水干了,類似歧視Win電腦PC-HiFi的聲音,也常常從業界人士的口中流淌而出。所以,后面碰到這種聲音,我都懶得去分析說明了,統一用下面這句來回應:“改天你拿個近似價位的其他音源,我們找多幾個朋友來同文件盲聽對比吧?”
PC其實也HIFI
其實,不用出動那套13萬元級的NADAC,就能在入門級價格段證明PC-HiFi和傳統Hi-Fi同樣都Hi-Fi。六年前試過TEAC的UD-501,用輕度優化的便宜筆記本電腦做轉盤,全套總價約7千多;它還免費送了一個關鍵項:專用的高清音樂播放軟件HR Audio Player。PCM播放項目上:對比過幾套同價位的CD機。先CD碟對比同盤16bit/44.1kHz的精抓軌文件,PC-HiFi不落下風;再CD碟對比同曲目的24/96或24/192下載文件,則PC-HiFi明顯占優。DSD播放項目上:傳統Hi-Fi這邊,CD機只能“缺考”,所以0分;7千多也肯定買不到像樣的SACD機,藍光機的音質也上不了賽場;電腦+專用高音質軟件+UD-501這邊,能硬解支持并播放好DSD128高清音樂文件(SACD碟2倍采用率),也就是DSD回合這價位的PC-HiFi完勝。這結果,還是在沒有精調并重度優化電腦的情況下取得的;而且,HR Audio Player更高音質的內存播放模式,也還沒有啟用。
后面發現,電腦+UD-501不是孤例。中端價位上,KORG的DS-DAC-100等型號,搭配Win電腦并用他自家AudioGate專用軟件,也同樣有這個價格段產品應有的Hi-Fi級的表現。中高端價位上,試過中度優化的筆記本電腦連接Mytek的曼哈頓2,搭配大奧2做試聽活動,放高格式PCM和DSD文件時,也確有同價位CD/SACD機并不容易做到的上乘Hi-Fi效果。
PC還能更HIFI
說到比頂級傳統Hi-Fi播放機,有更強Hi-Fi表現的PC-HiFi,那最好的例子還是Win電腦加兩分體NADAC組成的系統。當然這臺是筆者為NADAC專門挑選的筆記本電腦,還做了中深度的優化。(給朋友裝了臺NADAC專機PC,試過肯定更好,但體積、重量都大了太多)
2017年11月的廣州耳機展上,我用這套精調的PC-HiFi播放系統,搭配大奧2做公開試聽,得到了唱片制作人、唱片公司老板、兩大論壇的兩位老板(耳機大家壇、耳機俱樂部)、幾家音響廠商老板和老板娘、廠商技術總監等的一致大好評。耳機俱樂部的老板吳彤博士,還撰貼記錄了知名唱片制作人張春一老師全展的聽感,這套PC-HiFi+大奧2系統得到的評價是:“這套器材也是被張春一老師評為全場最佳”。這些錄音界和音響界大咖們的耳朵,要統一都認可一套系統是相當難的;能得到這樣大范圍且又是最佳的好評,都略超過了我的設想目標!我為大奧2搭配過十幾場活動,非常清楚它是很挑音源的、極具分析力的唯真派超級靜電耳機,所以這是PC-HiFi和大奧2共同的勝利!
在耳機系統實踐對比中:同樣搭配大奧2,比較過更貴的CH Percision旗艦D1+C1兩分體超級光盤機,活動結果是喜歡電腦+NADAC的聽眾與喜歡D1+C1的聽眾差不多一樣多,但這若能把這套難玩的PC-HiFi系統玩好,能省下了約10萬的預算,所以不少人認為這套PC-HiFi有更高性價比。當然,CH系統也有USB數字輸入插卡可玩PC-HiFi,只是可惜那次沒拿到,心痛至今。
在音箱系統實踐對比中:我把電腦+NADAC搬到朋友家,用他Tidal百萬元級的Sunray+T1終極四分體音箱,對比他自用的30萬元級天琴Heritage旗艦三分體超級光盤機。朋友坐皇帝位對比聽,同一張SHM-SACD專輯的同一首在天琴三分體上播放,和該曲目的DSD文件在PC-HiFi系統上播放。聽罷,他輕輕地說了一句“哎呦,居然不輸哦,各有所長,信息量、空間感等硬素質處在同一級別”。盡管對比的天琴三分體中DAC部分后面有新升級版當天沒對比到,但考慮到那套PC-HiFi,僅約天琴三分體的一半價錢不到,勝負其實是我們不難拿捏的。
和天琴對比的數個月后,中國錄音師協會的音樂專業委員會副主任陳奇楠先生,給我分享了一則電腦+NADAC系統在黑膠唱片生產中的應用,更是驚到我了:荷蘭的龜之精神唱片公司,制作Camerata RCO演繹的《哥德堡變奏曲》黑膠時,用Merging的PARYMIX音頻工作站(NADAC的專業版是其核心ADDA硬件),全程用DXD格式(24 bit /352.8 kHz)錄音和混音;再到荷蘭Haarlem唱片工業制作這張LP唱片時,則用兩分體的NADAC+電腦播放該DXD母帶,來直驅DMM刻盤機,最后做出這張LP的金屬母盤!換言之,NADAC+電腦的超高品質模擬輸出,已成為唱片工業認可的真母帶級,真正做了LP金屬母盤的母盤。所以,我戲說它是這張成品LP的奶奶級!這絕對是頂級傳統Hi-Fi光盤播放機所無法企及的高度。
其實,PC只是數據、圖像、音視頻等的基本運算平臺,它并無原罪;我們聽到多數近十幾年來的音樂作品,本就誕生在錄音棚、母帶混音室的PC里。隨著IT技術和音頻技術的加速發展和融合,Hi-Fi乃至Hi-End級的PC-HiFi產品,有可能會越來越多。在用家的層面,PC-HiFi是超高可玩性、極依賴玩家水平的系統。PC本身是豐富多樣的;而且,硬件、BIOS、系統、軟件等四大維度上,可玩的變量也極度豐富。像筆者玩好NADAC這套PC-HiFi就耗時3個多月,才實踐出說明書以外的、穩定的高音質玩法。所以,大家拋開對PC的成見,充分投入把玩之后,應該更能找到并享受到,高品質PC-HiFi帶來的美樂和快樂。
本文原載《試聽前線》雜志2019年第一期。
真正的快樂是一件嚴肅的事情
微信公眾號:古典縱橫
聯系投稿:70561050@qq.com
前情回顧
丟掉萬惡的開盤機
當CD唱片成為主流音樂載體之后,黑膠唱片有很長一段時間進入衰退期,銷量持續走低。但大概在2010年的時候黑膠唱片開始“復興”,如今它的市場全靠音響發燒友在苦苦支撐,而流媒體音樂的便利性被大眾認可成為主流。音響發燒友是什么的一群人?就是對聲音品質有高度追求,熱衷于音響器材搭配,調教,為追求好聲音而在自己能力范圍內不斷折騰的一個小眾群體。
對于鐘情黑膠唱片的發燒友,追求純粹的模擬聲,而且要求極高,那么你們怎么看待這些“原罪”的黑膠唱片呢?在另一方面,唱片公司一邊秉承著掙錢為原則,另一邊唱片公司的音頻工程師,甚至音樂人等也會對錄音方式有追求,堅持從錄音,制作到壓碟過程都采用純模擬方式。當然還有更瘋狂的做法,那就是專題開頭內容里面所提到的Direct To Disc Recording,中文叫“直接刻錄到盤片”。
自從黑膠唱片的標準被定立之后,通過磁帶錄音機(通常是開盤式磁帶錄音機)就成為了音樂節目錄制的行業標準,在當年的好處就是方便編輯剪接。音樂的素材都先保存到磁帶錄音機里面。在錄制完畢之后,音樂人可以把認為錄得不滿意的部分剪下,然后進行重新拼接。在后期制作過程當中,還需要一系列的操作,如:母帶處理(混音、壓縮,EQ等),最終做成母帶,然后再交給刻片機刻出黑膠母盤。在這過程里面,音樂需要經歷幾次的復制。每一次的復制意味著引入噪音,引入失真,音質一步一步劣化,有一部分的音頻工程師認為開盤機就是萬惡之源!于是就提出了麥克風收錄聲音后直接送到調音臺混音,混成兩軌后直接送到刻片機刻成一張黑膠母盤,直接繞開開盤機,避免了后期制作時引入的失真和噪音,這就是Direct To Disc Recording。采用這種錄音方式制作的黑膠唱片就是面向音響發燒友群體。
世界上首次采用Direct To Disc Recording制作的商業錄音專輯是Nippon Columbia(DENON)唱片公司在1969年推出的Columbia 45rpm Direct Cutting Series,這系列的黑膠唱片一共有6款專輯,到了70年代(大約1976年),Columbia 45rpm Direct Cutting Series又增加了一部分專輯。著名的發燒公司Sheffield Lab,就是發燒友俗稱的“喇叭花”也推出Direct To Disc Recording方式的商業黑膠唱片專輯。相對于Nippon Columbia的Columbia 45rpm Direct Cutting Series,Sheffield Lab公司的的直刻錄音黑膠唱片更為國內發燒友熟悉和推崇。Miller & Kiesel Sound的創始人Ken Kiesel早年創立的REAL TIME Recording唱片公司也推出過Direct To Disc Recording方式的黑膠唱片。另外,TELARC、RCA、Nimbus Records等公司也推出過一些Direct To Disc Recording的專輯。由于跳開了開盤機,使得這些黑膠唱片具備更豐富的細節,更大的動態范圍,更真實的音色。
Direct To Disc Recording在音質上的優點很鮮明,但缺點也很鮮明!由于錄音過程需要一次過,中途要是出了問題就報廢,必須整個過程毫無瑕疵,這就給予了樂手、音頻工程師巨大的壓力,需要在錄音前期多次排練和磨合才能得到一個完美的錄音。Direct To Disc Recording不僅難度高,在刻盤過程也可能會因為設備問題導致失敗。為此,有的唱片公司在采取Direct To Disc Recording錄音的同時,還會采用開盤機同時錄音作為安全備份。當需要再次發行唱片時也能使用開盤母帶制作唱片,所以要體驗Direct To Disc Recording的魅力,還是找頭版唱片吧!正因為Direct To Disc Recording方式困難,所以愿意使用的唱片公司并不多,商業專輯更是少之又少,二手價格還不便宜,只有少數懂行的發燒友才會通過各種渠道買回來。
Direct To Disc Recording與Direct Metal Mastering
最近跟一些朋友聊到直刻黑膠唱片,發現他們都會想到Direct Metal Mastering,就是DMM黑膠唱片,目前市面上最常見到黑膠唱片,上面印有DMM字樣。從本質上兩者都是將音頻信息記錄到盤片上,Direct To Disc Recording制造出來的黑膠唱片,從收集、混音到刻盤都是純模擬方式。
Direct Metal Mastering是20世紀末由Teldec和Georg Neumann GmbH兩家公司聯合開發出來(實際上RCA開發SelectaVision音視頻光盤的衍生產品,后賣給Teldec,再經過二次開發后產生)的一種黑膠唱片制作方式,DMM方式是將音頻信息刻到銅盤上,由于銅的剛性比傳統母盤的介質更高,刻片后坑槽不會發生反彈效應,目的是改善瞬態響應、更線性的相位響應,消除預回聲,還具備更高的信噪比。至于音樂源可以是數字音源(需經過D/A轉換),也可以是模擬音源。發燒友對DMM方式制作的黑膠唱片褒貶不一,有人覺得清晰,干凈,解析度高,也有人覺得高音亮,低音發緊,不夠耐聽。順帶一提的是,Direct Metal Mastering這種制造方式還被應用到CD唱片的母盤生產,Georg Neumann GmbH公司還成功的演示了制作設備原型,但卻未投入到商業生產里面。
2001年AES音頻工程大會上為與會者復興Direct To Disc Recording
2001年,在美國紐約舉辦的音頻工程大會上,AES歷史委員會向與會者展示了“黑膠統治時”展覽的第二部分(第一部分在2000年洛杉磯大會上展示,取得了巨大成功)。參觀者會被帶到一個錄音室,里面的錄音設備都是上世紀50~60年代的設備,當中還包括一臺Neumann VMS-70刻片機。展覽會工作委員會聯席主席任命了資深錄音工程師AI Grundy為大家現場演示制作Direct To Disc Recording,并且還邀請了一個流行音樂樂隊在現場演奏并實時錄音。由于事前的精心策劃和準備,錄制過程非常順利,并獲得AES的高度贊揚。這次展覽會一共錄制了5段音樂,然后通過現場回放,大家感受到忠實,而且動態寬廣、以及瞬態干凈的聲音。
//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