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之前寫“A飯心路歷程”的小菜。上次的文章得到了諸位的熱烈歡迎,小菜很是感激,因此和主編大人商量后,決定以后每周出一篇關于電腦硬件方面的科普類文章,方便大家學習更多的硬件知識,這對我自身也是一個提高的過程,希望大家多多關注。如果您在生活中遇到了有關硬件方面的問題,您可以在評論中提問并@我,我一定及時給大家回復。請諸位放心,有不會的就問我,我不會了就百度,一定盡量解決您的疑問。
面對日趨豐富的顯卡視頻接口和多聯屏技術的普及,不管一張顯卡是入門級還是發燒級,都會出現兩種以上的視頻接口。現在再不是那個一個VGA接口走天下的時代了,甚至很多中檔以上顯示器上已經不再配備過于老舊的VGA接口了,而很多人對其他的借口又不甚了解,連DVI接口分幾種都不知道,更別提這幾種接口的特性了。因此小菜我這次就和大家講一講各種不同的視頻接口都有什么特點和區別,希望能讓大家對各種不同視頻接口有個較為深刻的了解。
目前,我們最常在顯卡上見到的視頻接口有五種,它們分別是:VGA、DVI、DP、miniDP和HDMI。這幾種視頻接口是目前最最通用的視頻接口,它們有著不同的特性,支持的分辨率和刷新率也不一樣。我們ZOL顯卡頻道做評測的顯示器有HDMI和DVI接口。而小菜我的筆記本是五年前的老本,只有VGA和HDMI的接口。想要連接顯示器只能用HDMI的線連接,但是連接后出現了在高分辨下出現了刷新率不夠高,在減小分辨率后才恢復60Hz的刷新率。這是因為我的筆記本HDMI的接口只是V1.4的版本,帶寬不足,導致刷新率下降。
DVI+DP+HDMI接口
不知各位看客在關注顯卡芯片不斷更新換代的同時有沒有研究過顯卡上的視頻接口的演變呢?如果您還不太清楚,就由我小菜帶您一同探究一下這些不同的顯卡視頻接口背后的秘密吧。
CRT時代的老古董 VGA接口
一提到顯示接口,很多人第一反應想到的一定是VGA接口了。因為這種接口是電腦顯示器上最主要的接口,從塊頭巨大的CRT顯示器時代開始,VGA接口就被使用,并且一直沿用至今,另外VGA接口還被稱為D-Sub接口。
VGA接口
VGA(Video Graphics Array)視頻圖形陣列是IBM于1987年提出的一個使用模擬信號的電腦顯示標準。VGA接口即電腦采用VGA標準輸出數據的專用接口。VGA接口共有15針,分成3排,每排5個孔,是顯卡上應用最為廣泛的接口類型,絕大多數顯卡都帶有此種接口。它傳輸紅、綠、藍模擬信號以及同步信號(水平和垂直信號)。
VGA接口管腳定義
很多人覺得只有HDMI接口才能進行高清信號的傳輸,但這是一個誤區,因為通過VGA的連接同樣可以顯示1080P的圖像,甚至分辨率可以達到更高,所以用它連接顯示設備觀看高清視頻是沒有問題的,而且雖然它是種模擬接口,但是由于VGA將視頻信號分解為R、G、B三原色和HV行場信號進行傳輸,所以在傳輸中的損耗還是相當小的。
從技術規格上來說VGA最大的分辨率能支持率到2048*2048 256色或者1600*1200 16M色,但一般顯卡VGA最高分辨率只支持到2048*1536。目前VGA是所有顯卡的基礎配備,即使顯卡不帶VGA接口,也會附贈一個轉VGA接口的轉接頭。由于VGA是模擬輸出,所以在分辨率高于1280x1024后,顯示的精度就會受到影響。
VGA-DVI轉接頭
值得肯定的是,VGA接口是CRT時代最好的選擇,即使到現在也還有應用。那么是什么讓VGA逐步退出歷史舞臺的呢?那就是LCD的普及。
目前最普及的接口 DVI接口
CRT時代結束后,液晶開始進入高速普及階段。與CRT的模擬信號不同,液晶顯示器使用數字信號來驅動,如果使用原來的VGA接口,顯卡進行一次數模轉換后,到顯示器還要再進行一次數模轉換才能驅動液晶成像,圖像經過兩次轉換無疑降低了工作效率。就這樣使用數字信號的DVI接口誕生了。
DVI接口
DVI是替代VGA的方案,支持數字輸出與模擬輸出,在高分辨率下依然能得到很好的顯示效果。但是不持支3D輸出與音頻輸出是最大的遺憾。
DVI接口是在1999年推出的接口標準。DVI接口的傳輸信號采用全數字格式,有多種規格,一共分為5種標準。其中DVI-D和DVI-I分為“雙通道”和“單通道”兩種類型。
兩種DVI類型
DVI-I 18+5(單通道) 支持最大分辨率1920*1200 60Hz
DVI-I 24+5(雙通道) 支持最大分辨率2560*1600 60Hz 1920*1200 120Hz
DVI-D 18+1(單通道) 支持最大分辨率1920*1200 60Hz
DVI-D 24+1(雙通道) 支持最大分辨率2560*1600 60Hz 1920*1200 120Hz
DVI-A是一種模擬傳輸標準,晚期的大屏幕專業CRT中能看見,不過由于和VGA沒有本質區別,性能也不高,因此DVI-A事實上已經被廢棄了。至于DFP接口,這是一種已經被廢棄。18+5和24+5這種規格都屬于DVI-I,多出來的4根線用于兼容傳統VGA模擬信號。DVI雙通道接口可支持不同的刷新率以及更高的分辨率,單通道的接口刷新率之固定在60Hz。
DVI接口說明
DVI接口存在的主要問題有:
1.DVI接口考慮的對象是PC,對于電視的兼容能力一般。
2.DVI接口對影像版權保護缺乏支持。
3.DVI接口只支持8bit的RGB信號傳輸,不能讓廣色域的顯示終端發揮最佳性能。
4.DVI接口出于兼容性考慮,預留了不少引腳以支持模擬設備,造成接口體積較大,效率很低。
5.DVI接口只能傳輸圖像信號,對于數字音頻信號的支持完全沒有考慮。
由于以上種種缺陷,DVI接口已經不能更好的滿足整個行業的發展需要。因此,無論是IT廠商,平板電視制造商,還是好萊塢的眾多出版商,都迫切需要一種更好的能滿足未來高清視頻行業發展的接口技術,也正是基于這些原因,才促使了HDMI標準的誕生。
電視行業最常用的接口 HDMI接口
進入21世紀后,隨著液晶電視、等離子電視等大尺寸數字化平板顯示設備的普及,以及高清電視格式(720p/1080i/1080p)的確定,傳統模擬接口的帶寬已經已經不能滿足海量數據流傳輸的需要,也不符合數字化的潮流。因此,傳輸速度更快的全數字化接口勢必會成為傳統模擬接口的終結者。
除了數據傳輸能力的限制,另一個影響到模擬接口繼續使用的因素來自好萊塢的影視出版商們。由于模擬接口不具備任何防盜版能力,因此盜版影片、電視劇的橫行給他們造成了巨大的經濟損失。根據美國影協的統計,僅2005年,因為盜版問題好萊塢的幾個主要電影制片廠就損失了近61億美元。如果算上電視劇等方面,這個數字會更加驚人,因此,具有版權保護功能的數字接口也得到了好萊塢方面的熱烈歡迎。
2002年4月,日立、松下、飛利浦、Silicon Image、索尼、湯姆遜、東芝七家公司共同組建了HDMI高清多媒體接口組織,開始著手制定一種符合高清時代標準的全新數字化視頻/音頻接口技術。經過半年多時間的準備工作,HDMI組織在2002年12月9日正式發布了HDMI 1.0版標準,標志著HDMI技術正式進入歷史舞臺。
DVI和HDMI接口
在HDMI標準制定之初,并沒有拋棄DVI標準中相對成熟且較易實現的部分技術標準。整個傳輸原理依然是基于Silicon Image公司的TMDS編碼技術。而對于DVI接口存在的各種缺陷,HDMI進行了大幅提升。
目前常見的HDMI 1.4已經可以支持4K了,但是受制于帶寬10.2Gbps,1080p(1920x1200 30Hz-50Hz),在分辨率超過1080后刷新率開始下降,在2560x1440時刷新率會降到55Hz,最高3840×2160的分辨率刷新率只有可憐的25Hz,用鼠標拖動窗口會有略微的拖影。
不同種類的HDMI接口
最新的HDMI 2.0則將帶寬擴充到了18Gbps,可以支持3840×2160分辨率和50FPS、60FPS幀率。 支持即插即用和熱插拔 支持720P,1080i@60Hz,1080p(1920x1200@70Hz)(3840x2160@60fps@24Hz/25Hz/30Hz)高分辨;支持全高清和3D顯示,(4Kx2K 50/60fps@24Hz),支持PS4和XBox one這樣超大型游戲的流暢運行。支持Dolby True-HD,DTS-HD Master audio ,同時在音頻方面支持最多32個聲道,以及最高1536kHz采樣率。
其中要注意的是4K屏幕上使用HDMI接口,一定要注意兩端的HDMI接口是否都為2.0,如果其中任意的一個接口不是HDMI 2.0都達不到3840x2160 60fps。
未來的發展趨勢 DP接口
HDMI接口固然不錯,應用也很有前景,但HDMI是個受HDMI組織和版權嚴格控制的標準,它不能成為專有的應用,而且所有的數據結構和可用的模塊都是被定義好的。因此,2006年5月,VESA(視頻電子標準組織)正式發布了DisplayPort 1.0標準,這是一種針對所有顯示設備(包括內部和外部接口)的開放標準,并在半年后升級到1.1版,提供了對HDCP的支持,2.0版也計劃在今年推出。
DP接口
作為HDMI和UDI的競爭對手和DVI的潛在繼任者,DisplayPort贏得了AMD、Intel、NVIDIA、戴爾、惠普、聯想、飛利浦、三星等業界巨頭的支持,而且它是免費使用的。DisplayPort的外接型接頭有兩種:一種是標準型,類似USB、HDMI等接頭;另一種是低矮型,主要針對連接面積有限的應用,比如超薄筆記型電腦。兩種接頭的最長外接距離都可以達到15米,雖然這個距離比HDMI要遜色一些,不過接頭和接線的相關規格已為日后升級做好了準備,從V1.2版本后DisplayPort采用新的2X速率標準(21.6Gbps),接頭和接線也不必重新進行設計。除實現設備與設備之間的連接外,DisplayPort還可用作設備內部的接口,甚至是芯片與芯片之間的數據接口。
不同接口對比
從技術角度來說,DP是更好的,且對于更長和更細的線纜具有良好的抗變換性。它可以很容易地、自由地降低制程。就計算機市場來說,它的開放性模式和可擴展性特點,對于更高帶寬、多數據流和其他數據流是不二的首選。
DP和Mini DP接口
DP接口是目前電腦業界主推的視頻接口,比對手的HDMI接口更為先進,在4K分辨率下依然能夠達到50Hz的刷新率,在超高分辨率下使用非DP接口莫屬。
這期的小菜硬件雜談到此結束,如果各位看官有什么問題想問小菜的,請在評論中@我,我會盡量幫助各位解決問題,我們下期見。
[來自IT168]
【IT168 評測】其實欣賞4K影視不需要獨立顯卡絕對的支持,一般只要CPU過硬就行,現在第五代酷睿i5/i7都能用自帶的HD5500顯卡跑贏4K,剩下要做的就是屏幕能玩兒到3840×2160的效果就OK了。本次評測的主角就是來自華碩的15英寸家用影娛新品 VM590L。
電商購買頁面(暫時只有四代i7+4G+840M顯卡的老款~)
ASUS VM590L的優勢:4K視頻播放輕松,8G內存看4K同時還可以開好幾個應用程序,直接玩兒win10不用心思升級
ASUS VM590L的不足:屏幕還可以更好的,比如加大亮度就能更方便自然光下觀看
A、外形風格、操作、細節體驗
VM590L采用合金頂蓋+掌托設計(頂蓋前端的WIFI天線除外),頂蓋色彩藏青風格,經過拉絲工藝處理,看上去沉著冷靜。整體外形傳統,線條利索,邊角過渡圓潤。單機質量2KG以上,厚度30mm左右,所以便攜性就不要計算了~
外形傳統,接口風格也跟著亦步亦趨,比如保留了DVD這個“老掉牙”的功能,視頻輸出有傳統的VGA、HDMI,USB是兩個3.0和一個2.0,SD讀卡器、以太網接口(彈出設計)、復合音頻輸出。值得一說的是,左右側沒有見到傳統的風扇格柵,在哪兒呢?被隱藏在屏軸位置了,這樣就不會影響手部的操作了。
底座一體化真的開始非常流行了,VM590L一樣只保留了一個不知名的擋板,因為時間關系沒有拆開確認(看位置內存可能性不大)。作為15英寸的娛樂產品,底座沒有看到單獨的低音設計比較遺憾。
VM590L采用15.6英寸防眩光屏幕,面板來自韓國三星,屬于PLS類型,三星后期研究的一種類似IPS的顯示技術,視角和后者差不多大,顏色也不發漂,確實背景不簡單,可是看過下面的規格后會發現該面板還是不算優秀。
除了3840×2160這個分辨率外,典型亮度、對比度都相對偏低,前者只比普通水平高出20-50cd/m2,實際上最好能達到300cd/m2以上,否則就像照片里的感覺,自然光線下畫面還是比較暗。NTSC覆蓋72%的色域還可以。另外的話,作為消費類4K顯示設備,如果能酌情縮減邊框寬度,無疑會讓產品的視覺感受和實際觀看效果都更爽一些。
影娛產品這幾年華碩一直采用一體化的掌托設計,外形更簡潔、清新。這一款的鍵盤沒有背光功能,多個按鍵也沒有提示燈光,只能依靠華碩的屏幕提示。按鍵手感方面除了鍵帽質地一般,敲擊回彈、鍵程長短都還不錯,比較適合長時間操作,客串一把辦公本也行。
觸摸板質地非常好,采用玻璃加工,邊緣CNC處理出來的效果很漂亮,操作面積不是很寬大,但也不小,配合合金掌托用起來就是沖著清涼舒爽去的,到底是不是呢?后面的測試就會看到。
另外,音頻輸出方面華碩依舊給出了2.0單元+Sonic Master的設計。
B、VM590L的基準性能測試
VM590L平臺配置不是特別高,五代酷睿i7-5500U/HD5500+8G內存放4K視頻啥事兒沒有,不過游戲的話就不要指望了,940M只能中/低畫質+全高清玩兒網游,像《LOL》、《DOTA2》,不要想任何單機作品,哪怕是有8G內存。
其他配置包括日立的1T硬盤、Broadcam 802.11 WIFI、藍牙4.0。
i7-5500U不墨跡了,具體的規格可以看下面的截圖。雖然通過相關測試發現,VM590L的這顆CPU和某些產品的同型號CPU還有些性能差別,甚至也不比第三代的i5低電壓高多少,但這些我們暫且不談,就說播放4K片源的資源占用為3G內存,CPU利用了20%,這個時候可以玩兒多線程多任務的空間還非常大,所以這才是最有實際意義的和最有用的!
內存同樣來自三星,4G DDR3×2設計,CAS在各工作頻段上的延遲表現都正常,其實平臺性能瓶頸不是這里,后面的硬盤才是關鍵的關鍵。
前面的開頭聊了一筆,除了940M,HD5500要用到系統內存,單元數量少,只有位寬比較大,取長補短,其實和940M沒多少差別(后者的顯存類型和系統內存沒毛區別,到是位寬竟還沒HD5500牛逼~),所以你看連3DMARK測試都省了。游戲方面都基本一個模樣(我指的是單機),還是就爽爽“擼啊擼”得了!
日立硬盤就是前面說的瓶頸,其實也是所有主流硬盤的慣性。看下面的測試數據,48-106MB/s讀取,平均78MB/s,寫入的話會更低,因為有大量SSHD和SSD產品的競爭,單純硬盤的速度確實不高。不過也不用糾結,在4K播放面前都不是問題,有8G內存有五代酷睿的硬解計算效率妥妥OK了。
日立的硬盤從測試上看確實抵不過某些希捷的型號,總體說PCMARK 8 Storge 7MB/s的效果也代表了多數主流筆記本電腦硬盤的現狀。
整體性能方面,PCMARK 7測試數據3000的水平,綜合效能只能說是低端產品行列,一般要邁入主流行列(家用、辦公、娛樂三位一體比較均衡)怎么也得3600。確實,畢竟i7-5500U,這效果出人意料有點兒~
PCMARK 8辦公和家用測試數據還行(前者3130,后者2727),相比網絡應用,VM590L的簡單辦公效率更高一些,不過要在公司用的話最好別搬來搬去的,累....
VM590L采用內置電池設計,AIDA64檢測到的容量是35150mWh,大概是4600mAh,15英寸產品里面還是很大的電量。通過PCMARK 8的設計類續航測試時間為1小時43分鐘,非常短,換做單純的4K視頻播放的話,時間預計在2小時左右的樣子,相對來說比測試的要長一些。還是不夠理想的原因在于一時尺寸打,二是驅動4K面板本身就耗能更大,這個可以看看前面的面板規格介紹。
【備注:續航測試條件是100%電量、屏幕亮度60%+不間斷顯示、WIFI開啟、硬盤不間斷工作】
最后還是舒適性測試,AIDA64全設備滿負荷運行了將近1小時,CPU溫度在72℃上下,散熱工作正常,而且穩定性很好。通過FLUKE紅外監測設備能看到操作區域的平均溫度在驚人的33℃,底座平均溫度在32℃,兩項數據都是該尺寸同類型產品中最好的,幾乎可以用“冰涼”這個詞兒來形容!足見這款產品的舒適性有多么的霸氣!
另一方面,VM590L全速運行是的噪音水平很低,風扇可以聽到聲音但是就是很小很小,又給舒適性加了一分!
C、評測總結:
VM590L性能上過于側重4K超清影視的播放效果,多少忽略了其他娛樂體驗,不過也是跟那些非4K的產品比較而已,不能說VM590L就弱于其他方面的體驗,何況在多線程多任務上的優勢VM590L也是足夠明顯的。
產品設計、操作體驗還有發揮的空間,不過比起這些我們顯然更關心發售價格,看樣子應該是比之前介紹的宏碁V17 Nitro BE要經濟一些,所以說如果,我是說如果啊,能進入6000元以內的話絕對還是相當有人緣兒的應該。
(完)